27岁女孩,存钱只为退休
2023-07-03 03:28:03 来源:凤凰网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朱秋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浙江女孩章末,在2023年做了一件“让数十家媒体都私信她”的事:跨省存钱。
她在社交平台上写下了“经验帖”:首先下载江苏银行APP,搜索网点,提前选好目的地;在工作城市提前开卡,把钱存好,再跨省直接开存单。
如此细致的准备,是因为她想让手上的10万有最佳去处。她经过多番对比发现,3月,江苏银行上海网点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存款利率达3.5%,比她在的杭州高0.2个百分点。
她于是选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从杭州开车到了上海,为的是多出的600元利息。她说,经历了2022年基金、理财产品亏损后,已经降低了财富管理的期望。
章末用来收纳存单的夹子 / 受访者供图
“我不再希望可以跑赢通胀。至少保本,甚至有一点利息,我就挺开心的。”
章末的转变,一定程度是受未来预期的影响。6月,工、农、中、建、交、邮储银行六大国有银行发布公告,再度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这是自2022年4月以来的第三次下调。如今,即使是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在绝大多数银行的利率也下触至3%以下。
持续下降的存款利率,释放了推动市场复苏的宽松信号。但对普通人而言,一个最直接的问题出现了:除去消费,如何处置手上的余钱?
我们采访了多位有理财心得的人,怎么让资产保值的焦虑,徘徊在她们中间。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债券型基金、增额终身寿险,是这些人纠结的选项。
但无一例外的是,在她们的想法中,比起追求资产增值,如今开源节流,降低杠杆,是更值得追求且唯一能掌控的事。
不要掉落
章末跨省存钱的那天,有一件事,她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好玩。
在周末上海的冷门银行网点,她是客户堆里唯一的年轻人。坐在一个厅的本地老头老太太中间,她耗时三个小时,终于存好了三年的大额存单。
结束后,银行还给她送了一袋米和一桶油。
这一瞬间,“有一种小时候陪妈妈来银行存钱的熟悉感”。
跨省来银行存钱,这是章末的第一次。此前,她会将钱放在多个篮子里,基金、理财产品、定期,“年化可以达到4%-5%,甚至更高”。
当然,钱最主要的一个去处是“还房贷”。
《月刊家》剧照
但过去两年房价的持续低迷,让章末对房子的观念发生变化。“以前,我想好好利用银行给我的杠杆,因为这是我们普通人这辈子能在银行融到的最大一笔钱。”她说。
“但现在觉得,房贷一天不还清,还是有风险。”
重要的是,从2022年开始,她手上的投资收入开始下跌,收益率明显低于4.55%的房贷利率。本来对自己的投资水平信心满满的章末,也没辙了,动起了提前还贷的念头。
2022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加速了她的决定。她清楚,自2022年4月起,我国推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旨在推动银行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 LPR,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下调的1年期贷款报价利率,同时意味着随之可能下调的存款利率。
《凪的新生活》剧照
据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预计,2023年这次银行存款利率下降后,未来1-2年存款平均利率仍有进一步降息空间。主要逻辑是,2020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已下行超过2017年的低点,而存款利率2020年以来基本持平,仍高于2017年水平约0.4%。
想到存钱利息大概率愈加减少,钱更不知道往哪放。2022年下半年开始,章末赎回了多款理财产品,还了房贷。
“你可以说我变保守,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曾经积极、冒进的投资方式,她都抛弃了,而是下定决心:手上的钱只放在保本的定期存款。
2023年春,还清房贷后剩下的10万,和上半年攒的5万元,都被章末先后存进了银行。
比起往上追求收益,她只希望,别从中间阶层滑落。
不愿贬值
银行定期是许多人的偏爱。但可见的是,靠吃利息,追平通胀越来越难了。
清华大学经济系副教授韩秀云近日对媒体算了一笔账,目前,真实通胀的算法是M2增长率减去GDP的增长率,而“最近这个数值在6%-7%区间附近”。
也就是说,即使将钱存进银行,存款利率下探的背景下,人们的钱依然会大幅贬值。
仍有人接受不了钱按兵不动、日益贬值的事。在豆瓣聚集了10万人的“储蓄组”,有一个经典名言:“攒钱之后不能想着放在银行收利息。一定要等待时机选择优质资产,将现金变为不易贬值的资产。”
《钱断情始》剧照
26岁的戴路也是这么想的。在工作的第三年,她的手上有12支基金,存了两个定期,还买了理财产品,有活期储蓄、保险。
随着工资的增长,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每月存1万元。为了加仓基金,每天下午2点40分,闹钟会准时响起,提醒戴路查看基金涨幅。
“很多基金有比较稳定的涨跌周期。我会在它跌的时候马上补仓,买低卖高。”她说道。除此之外,节假日前也是重仓的时机,“节假日消费市场会旺起来,这也就意味,假期结束后,消费型基金可能会红”。
说起基金,戴路滔滔不绝。
2021年,因为基金的“牛市”,她受同龄人影响,开始学投资,跟风买入金牌基金经理的基金。1年多来,经历了数次买入、赎回、加仓,她现在将投资重心放在了稳健型的债券型基金上。
“人很难靠工作来赚大钱。如果会一些投资技巧,相当于多一个赚钱途径,能有一个保障。”
保障,是这位26岁女孩多次提到的词。2022年开始,因为家人的身体原因和工作上与癌症病人的接触,她越来越希望,未来拥有多重保障,可以通过掌控钱,来掌控自己的命运。
《大债时代》剧照
2023年4月,在与保险销售交流中,戴路第一次深入了解一个保险名词:增额终身寿险。
这是储蓄险的一大险种。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年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是银保市场绝对主流,占据期交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七席。
保险经理给出了诱人条件:购买增额终身寿险,享受终身3.5%的年复利,一个比银行利率更高的数字。
如果每年投两万元,坚持10年,不仅享有保费,累计投入的20万还会像滚雪球一样,随年限增长。
比如,买保险20年后,投入的20万如果取出,会有31万返回。
到了第27年再取出,这笔钱变成了40万。
看到这样的金额,特别是3.5%的复利率,戴路没犹豫太久,“上了岸”。
《少年派》剧照
不止戴路。有三位银行经理告诉南风窗记者,银行利率的下行,让保本保息、复利率为3.5%左右的增额寿险、年金险,成为近期最热门和最主推的产品。
“所以为何不提前锁定未来20年、30年的高利率,给自己备一份养老钱呢?”一位银行经理极力对南风窗记者推荐。
对部分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动的条件。
宇宙的尽头
但事实是,“好东西”没那么容易得。虽然买了份保险试图锁定未来,但戴路逐渐冷静下来后发现,这份保险要在10年后才开始有3.5%的复利率。
“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对我来说太高了。”
学金融的男朋友帮她用公式一算,10年内,这笔每年2万的付出,年利率只有2%。只有钱放到了第20年,年利率才勉强达到3%。
在7天犹豫期内,戴路退了保。
再查看手上多笔的资金,戴路说,许多时候并没有增长。基金的行情不好,“最近都在亏钱”。她只能说服自己,投资需秉持长期主义。
《没有养老的资金》剧照
27岁的已婚女孩哈鲁,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学习理财半年多来,她每天花1小时浏览各类公众号和教学视频,因此把钱分为四部分:日常使用、3--5个月预算、未来3年内可能用的钱和暂时不会的钱。
后两者,被她分别买了理财产品和债券型基金,目前年化收益率3.6%。这个结果尚比存款利率高,却是哈鲁花费极大力气实现的。她告诉南风窗记者,更多时候,面对风险愈高的市场,她发现“攒钱比理财重要多了,理财不是我强项,不是能力范围之内的事。”
热衷理财的她们都同意,攒钱才是当下最能看见成效、将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办法。
《凪的新生活》剧照
哈鲁给自己的2023年设下了一个具体的目标:攒5万块。
每隔几天,她就在社交媒体复盘记录自己的花销。手机一开一关的锁屏界面上,一亮,两个提醒弹出来:这个月的收入支出预算到多少了,离今年的攒钱进度还差百分之几。
将每一笔花销都记账的习惯,源于2022年8月。哈鲁在B站关注到的夫妻UP主,两位北漂青年,他们自2020年开始更新自己的攒钱进度表。怎么安排储蓄与投资、怎么在一板一眼的生活里抠出开销……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动机:早日攒够380万,提前退休。
“我很早就知道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意思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这个词,但这是我关注到的第一个具体实践并且有明确目标的人。” 从那以后,哈鲁也有了靠一点一滴积累财富,提前退休的计划。
豆瓣“FIRE生活”小组,有23万人参与讨论
500万——通过看书,她给自己和丈夫列了一个目标。理论依据是,只要攒够年平均支出的25倍,今后就能靠利息养活自己。
每天上班的痛苦因此有了消解的盼头。比起挂虑工作的意义和裁员的压力,记录下“西红柿6块一斤,四根黄瓜花了12元”的具象花销,给了哈鲁更多的生活动力。
戴路也在表达类似的感受。通过攒钱,看到手里的数字越来越多,“这象征着对生活的掌控感”。
她在2022年末经历了一次人生挫折。母亲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肿瘤。
父亲已经离世,弟弟还在上大学,照顾母亲的重任放在了戴路身上。
在反复带母亲在省城医院跑、检查身体、确认手术的漫长一个月,戴路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回忆起那段无比焦虑的时间,她首先说的是,雪白的医院里实时滚动的账单。最多的时候,滚到了7万。
“担心没钱的感觉,至今让我有些恐慌。”从那以后,她过着比从前更简单的生活,在家做饭,不买新衣,少逛购物软件,绿色出行。
极简主义的生活带来的是一种平和,账户余额给了她越来越多的底气。
《欢乐颂》剧照
章末也是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人。
2023年将钱全部存银行定期后,她把自己的两个大牌包挂到了二手平台。“我就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从消费主义陷阱中跳出来。”
事实证明,有钱比虚荣心重要得多。把包卖掉后,章末发现,她在变动的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安全位置。“消费带来的愉悦感没了,变成了现在数钱带来的愉悦感。”
在享受“数钱”的愉悦时,章末总会想起曾经理财书里的一个理论:养大一只鹅。
“大意是说,本金就像一只鹅。人不把它吃掉,把鹅养大,这是最难的。养大后,鹅就会不停地下鹅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关键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23-07-03)27岁女孩,存钱只为退休
- (2023-07-03)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在青海开工建设
- (2023-07-03)6月30日这只新股上市(明阳电气)
- (2023-07-03)排卵期接吻会不会怀孕_接吻会不会怀孕 天天快看
- (2023-07-03)天天热头条丨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通电话
- (2023-07-03)灸甘草的功效作用与主治_灸甘草的功效 环球视讯
- (2023-07-03)最新资讯:犀利士的功效与副作用_犀利士
- (2023-07-03)天天即时看!圣凯诺衬衫多少钱一件(圣凯诺西服价格)
- (2023-07-03)鸡爪花_关于鸡爪花简述
- (2023-07-03)世界跆拳道联盟段位证书查询-世界跆拳道联盟证书查询 环球看点
- (2023-07-03)越南河内房价报告_越南河内房价
- (2023-07-03)桂林个人公积金查询登录_桂林个人公积金怎么查询
- (2023-07-03)焦点速递!汽车轮胎鼓包是人为造成的吗(轮胎鼓包的原因是什么)
- (2023-07-03)高考最高位次与最低位次 高考最低位次是什么意思|环球报道
- (2023-07-03)楚乔传结局如何了解(楚乔传结局如何)
- (2023-07-03)第四届宁夏青少年散打邀请赛正式开赛
- (2023-07-03)环球观焦点:新小米平板12.4英寸大屏 | Redmi K70或搭载骁龙8 Gen3
- (2023-07-03)世界今热点:深化河湖治理机制
- (2023-07-03)全球微速讯:凉山盐源小高山隧道正式试通车:西昌至泸沽湖节约通行时间20分钟
- (2023-07-03)最长68天!湖南多所高校公布暑假时间-独家焦点
- (2023-07-03)多项违规!胡海泉名下私募被警示,曾是明星跨界创投样本
- (2023-07-03)“正和教育基金”昨揭牌 首批捐助12名困难家庭学生-信息
- (2023-07-03)中国水稻助力非洲减贫事业_当前快讯
- (2023-07-03)全球速读:潜力 机遇 合作——倾听来自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声音
- (2023-07-03)光伏逆变器故障电弧检测系统方案设计-百事通
- (2023-07-03)焦点短讯!小赢卡贷逾期半年被催收了如何应对?被催收了会起诉吗?
- (2023-07-03)全球微头条丨法国骚乱现场,有人手持枪支开火!_当前看点
- (2023-07-03)证监会:在“看得清、管得住”的前提下 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依法设立境外子公司
- (2023-07-03)天天热推荐:《南洋女儿情》南兰为什么去陆家吊唁?
- (2023-07-03)大家看完《消失的她》后有什么感受?
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在青海开工建设
6月30日这只新股上市(明阳电气)
排卵期接吻会不会怀孕_接吻会不会怀孕 天天快看
天天热头条丨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