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 >

乡土散文:端午的回忆

2023-06-22 16:12:15 来源:个人图书馆-梦回乡关

评论

文/铭粟夕

全文共2758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又是一年端午,楼下的商户、小贩开启了一年一度的贩卖端午“周边”的生意。

有一串串的红色纸葫芦、五彩斑斓的塑纸葫芦、装满了艾草等草药的香包、粗细不一的五彩绳……走过路过的人们总有几个停在摊铺前,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砍价,再心满意足地拎着大大小小的葫芦离去……

我的心莫名地兴奋起来,思绪也跟着她们手中的葫芦一起,在风中翻飞起舞,飘到我的孩提时代……

我是80后,我们儿时没有各种洋节,最大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便是中秋节和端午节。中秋节家家户户打月饼,而我不大喜欢吃月饼,所以对中秋节并不盼望;而端午节不仅可以吃好吃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活动,端午时节的天气又不冷不热刚刚好,最适合我们这些爱出去玩的孩子啦!所以,我最盼望端午节。

端午节的前一日,妈妈会买来一大张红纸,然后裁成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手把手地教我们叠葫芦。那时没有像现在一样现成的流水线的葫芦,也没有五颜六色的手工纸,能买到一张崭新的大红纸就很好了,若是去小卖部晚了,可能连这一张红纸都没有了,只能翻箱倒柜地找些旧红纸来凑数。

我当时七八岁的年纪,看不懂那一张张红纸是如何变成葫芦的,却也笨手笨脚地想要学。妈妈便一步一步地教我如何折,折到哪。折葫芦翅的时候我是彻底地沮丧了,怎么折都折不对,恰好爸爸下班回来,他拿起一张纸,手指上下飞舞,变魔术般地折好了一只葫芦,然后对着葫芦嘴用力吹一口气,一个圆鼓鼓的葫芦就做好了!

爸爸把那只葫芦摆在手里,无不得意地跟我们炫耀:“看,我这只葫芦漂亮吧?”我和妹妹惊叹之余,又懊恼自己蠢笨。

我问妈妈为什么端午节要叠葫芦?妈妈说:“端午节财神爷要发钱,葫芦是用来装钱的!谁家没有葫芦,财神爷就不给他家发钱……”

叠好了葫芦,妈妈将剩下的红纸剪成穗子(流苏),再找来粗一点的缝衣线,将葫芦和穗子缝到一起,然后挂在爸爸刚折回来的松枝上。火红的葫芦拖着长长的穗子,映照在翠绿的松枝上,像一只只小灯笼,真是说不出的好看!

尔后,妈妈又在针线盒里找出五种不同颜色的线,编成五股辫,裁成适合我和妹妹手腕、脚腕的长度,给我们仔细地系上。

妹妹不爱戴,妈妈说:“乖,这个戴上蚊子虫子都不咬你!”妹妹问:“什么时候可以摘下去啊?”妈妈说:“等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就摘下来让雨冲走吧!”

准备好了这一项,妈妈又开始煮茶叶蛋。一小盆洗好的鸡蛋下到锅里,不一会儿,各种香料混合着茶叶的浓郁味道,便在整间屋子里飘荡。

妈妈捞出鸡蛋,用勺子将鸡蛋壳轻轻敲碎,然后再扔进锅里,水沸腾便关火,茶叶蛋就煮好了!只是这时的茶叶蛋还不能吃,需要浸泡一夜,让蛋充分吸收汤里的滋味,也让蛋“镀”上一层漂亮的深棕色。

我们此时是很听话的,就像妈妈的小尾巴,跟着妈妈做这个、做那个,也不吵着要吃,仿佛知道这是明天的“仪式感”。

第二天,端午节到了!清晨,爸爸妈妈就把我们叫起来,先把葫芦插在窗上、门上,然后帮我们穿好衣服,梳好头发,之后爸爸就骑着摩托车带着我们出发了。去干什么呢?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仪式——找麦田。

端午时节,麦子还没有成熟,麦苗似乎只比我膝盖高。太阳初升,麦苗挂着露珠,在初晖下闪闪发亮,像一粒一粒的小珍珠。爸爸妈妈带我们蹲下来,用手轻轻划过麦苗,手上就沾满了露水,然后用这露水去洗脸,我问为什么要用这个洗脸啊?妈妈笑着说:“用这个洗脸好,这一年都不会生病!”

洗完脸,爸爸带我们继续出发,再去找“柳条通”。“柳条通”是一片平地,野生的柳条树将它围裹得密不透风,穿过柳条树,里面就像是世外桃源:青青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林间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阳光斜斜地穿过树枝洒下来,给树林和大地罩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我和妹妹欢快地采花、追着布谷鸟的叫声,爸爸妈妈则去采艾蒿。这边,我也学着采了一大把,跑到爸爸面前去邀功,爸爸笑着说:“你这哪是艾蒿啊!”我不服气,爸爸耐心地教我:“你看,艾蒿的叶子下面是白色的……”那边,妹妹缠着妈妈给她编花环……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踏青”了吧!可真快乐啊!

回到家,妈妈用艾蒿泡了水,我们再重新刷牙洗脸,然后开始吃早饭。这时,浸泡了一夜的茶叶蛋上桌了!我和妹妹抢得不亦乐乎,生怕比谁少吃了一个。

吃完早饭,我们就要坐车去县城了。县城边上有个大水库,那里能游泳、能捞蛤蜊,水库边上还能野餐,所以每年端午,几乎半个县城的人都聚在这里,亲朋好友一起玩耍。我最开心的是能和住在县城的表弟表妹一起玩,而且还能吃到县城的烤肉串!

后来,县城最东边建了个生态公园,里面有松树林、有草地、有小桥流水,还有个佛寺,于是端午聚会的地点就改到了那里,家家户户各自划地为界,扎帐篷、野餐。大人们撸着串儿、喝着酒、侃大山,时不时传来劝酒的声音、大笑的声音……还有玩扑克的,喝多了躺帐篷里睡觉的……

小孩子们就更快乐了,东边跑西边窜,荡秋千、做游戏,再时不时地跑回“营地”往嘴里塞点吃食……大人们遇到了熟悉的朋友、同事,总要招呼过来一起吃点喝点,介绍给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一开始还腼腆,不一会儿便随着我们东跑西颠……

后来我家搬到了县城,不知是哪一年开始,东北也包起了粽子(我小时候确实没有见过粽子),于是端午节的项目里又添加了包粽子一项。

端午节的前几天,妈妈就要开始泡糯米、泡粽叶,包好煮熟再分给亲朋好友。我想,直到现在我还是很爱吃糯糯粘粘的东西,也许就是从吃粽子开始的吧!

粽子通常都是包蜜枣的,那天妈妈突发奇想,把剩下的饺子馅拌在糯米里,然后就成了好吃的肉馅粽子。我不爱吃猪肉,也想尝尝别的口味儿,妈妈就把火腿肠切碎了包在粽子里,我觉得也特别好吃!

近几年有了南北“咸甜粽子之争”,我才知道,原来南方早就用肉去包粽子,只不过南方似乎常用腊肉,而我家,确实是妈妈发明的用肉馅包粽子。

再后来,我们离开了县城,生活在了哈尔滨。每年端午节中央大街熙熙攘攘,江边及太阳岛上的帐篷一个挨着一个,五颜六色甚是壮观,甚至大家前一天晚上就要扎好帐篷抢位置,然后露营一夜就为了第二天清早踏青。我没有去过,总觉得找不回当年的那种感觉了。

疫情前的那年端午,姑姑打电话说她们在公园,公园依旧是当地人过端午的不二之选,而现在与时俱进的是公园入口大道的两旁都是各种商贩,卖什么的都有。通话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听见商贩的叫卖声、姑姑和熟人打招呼的声音……

我仿佛又找到了那种感觉,恨不得立马飞回去,去体验端午的热闹,也重温一下儿时的快乐。只可惜,时光荏苒,我们已经离从前越来越远……

我们慢慢长大,慢慢变老。我们一点一点地遗忘着过去,遗忘着童年。但有些快乐,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有些快乐,穷尽一生也再无法拥有……所以,谨以此文,纪念我珍藏在记忆里的端午节……

关键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