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造车,梦醒时分
2023-08-30 14:23:43 来源:商业秀
文|郑久宇
编|杨肖若
(相关资料图)
出品|商业秀
一场造车一场梦。
这个8月,是大厂造车的“梦醒时分”。百度和滴滴都做了同一个决定——放弃造车主导权,打起了“辅助”。
8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发布了旗下全新汽车机器人品牌“极越”,而百度也的战略合作方式退居为吉利的技术供应商,造车主导权由吉利掌控。
两周后的8月28日,滴滴也宣布与小鹏汽车合作,将智能汽车开发业务资产卖给小鹏,自身则打起了“辅助”的角色,提供技术支持。而这也意味着,滴滴内部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业务也接近尾声。
造车梦进展不顺的大厂,不止百度和滴滴。阿里与上汽合作的智己汽车,华为与长安、宁德时代合作的阿维塔汽车,月销量均在千辆左右徘徊。对比而言,头部新能源车企已经实现月销破万,甚至开始朝着更高的销量目标冲刺。
如今,似乎还在坚持推进造车梦的大厂只有小米。据《路透社》报道,小米已经获得了造车资质,但在刚过去不久的雷军年度演讲上,他并未透露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
此前,「商业秀」在此前《小米的下一场战争》一文中提及,小米造车更像是雷军和小米所面临的下一场战争,对手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小米没能赶上造车的最佳时机,继续追梦能否让手机时代的辉煌重现,前路未卜。
大厂从最初的AII in造车到如今接连“下车”,这既与造车资质越来越难拿有关,也与行业进入深水区有关。当下于大厂而言,是“下车”还是继续“追梦”,无异于那道古老的命题——“To be or not to be”的抉择。
资质难搞,是大厂造车所面临的一道客观题。如今的百度和滴滴,均没能顺利取得造车资质,而即便是取得造车资质,也仍需持续投入巨资来支撑造车业务,这亦是难以承受的。
同时,国内新能源车赛道正经历着洗牌,接下来比拼的一定是各家的综合实力,这包括营销、市场、品牌等软实力,也包括智能驾驶、车载芯片、动力电池等硬实力。
凡此种种,深思熟虑后,不如“下车”。此时的百度和滴滴,不约而同放弃了造车主导权后,转而选择“1+1”抱团合作,又将带来怎样的商业想象空间。
01昔日大厂All in造车
2015年前后,亚马逊、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全球大厂就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他们深知,新能源汽车正是承载自动驾驶技术的完美载体。
彼时,大厂造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能源时代,大厂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为标志的汽车新四化方面,有一定的行业积累和优势。
最初,互联网大厂们并没有选择亲自下场造车,而多以轻量化的方式,通过与车企合作落地自动驾驶技术。
2020年11月,在上海中心观光厅最高层,阿里和上汽、浦东新区举行了签约仪式,共同出资成立了智己汽车。
百度当时的想法和阿里类似,直接与车企合作,落地自动驾驶技术。但由于百度提出的条件过于严苛,导致何小鹏与李想都拒绝了百度的投资。
据《潜望》报道,李想曾与时任百度总裁兼COO的陆奇和负责投资业务马东敏谈崩的主要原因是,马东敏下属团队拟出的竞业条款太过苛刻,比如“地图、自动驾驶等必须用百度的。”
尽管后来威马汽车全盘接受了百度开出的条件,但后来威马因在技术、产品上频频出错,致使自身从造车新势力中掉队。如今不仅在生产、销售等多环节出现困境,就连创始人沈晖都被限制高消费。
百度落地自动驾驶技术,显然不能依靠处于自救的威马汽车,最终百度选择了推进发展集度汽车,开始亲自下场、正式造车。
“集度,承载了百度的造车梦……我很想加入你们,大家一起干。”2021年7月,集度汽车成立第128天,李彦宏来到位于上海嘉定的集度汽车总部,兴致高昂地为团队加油打气。
彼时Robin愿意相信,在新能源车市场,百度会是那个出类拨萃的存在。在这年年底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还公布了集度的计划——2022年上半年公布首款概念车,2023年实现量产交付。
三年实现首辆车量产上市,百度几乎是用互联网的速度在造车。
而华为则通过智选模式深度参与到了造车行业。滴滴下场造车,也和自动驾驶有关,具体来说,主要是滴滴看上了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想象空间。
Robotaxi车队也是特斯拉自动驾驶的终局产品,马斯克曾不止一次公布Robotaxi进度。但和百度高调造车不同,滴滴一直在低调推进。
2021年4月,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他曾是滴滴与比亚迪联名发布的定制网约车D1的首席产品官。
此后就鲜有公开报道。直到2022年3月,据《赛博汽车》报道,滴滴造车业务代号“达芬奇”,目前团队规模在1700人左右,位于北京顺义。
滴滴的两个造车业务,一是面向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代号为D1,一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车型代号为C1。其中,杨峻主要负责D1,C1项目则由滴滴元老级员工罗文主持,直接向滴滴出行CEO程维汇报。
仅过去一年,滴滴就为造车业务招揽了1700人,足见内部对其重视程度。
此外,滴滴还打算收购一家造车资质和工厂,收购标的锁定在工厂位于江西赣州的国机智骏,但最终未有收购消息传出。江西正是程维的老家。据《虎嗅》此前报道,江西政府曾为滴滴疏通造车资质事宜。
无论是从招人、确定市场车型,还是解决造车资质等动作来看,滴滴无疑是打算全身心开展造车业务。但这与2018年程维对造车的态度截然相反。
彼时,滴滴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发起成立的“洪流联盟”。在会上,程维斩钉截铁地表态,“滴滴坚决不造车,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事实上,滴滴牵头成立洪流联盟是为了落地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联盟中的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数字地图以及车联网等企业,意在补足滴滴落地自动驾驶的短板。
一开始,滴滴也想通过与车企合作的模式落地自动驾驶。比如2018年与理想和共同成立桔电出行,计划共同推出一款纯电MPV;2020年与比亚迪合作,双方开始共同设计推出定制网约车D1。
但最终,只有与比亚迪合作的D1实现了量产,但销量并不好。并且,比亚迪也担心滴滴潜在的对手,还是仅委托代工和生产的合作方,以及滴滴也可以找其他车企代工生产,比亚迪对长期合作没有信心。
至此,滴滴和比亚迪再也没有推出第二款车。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商业秀」,滴滴其实是不想亲自下场造车的,毕竟造车比做打车平台难多了。但过往这些经历,或许是滴滴对车企失去了信心,进而才加大了亲自下场的决心。
造车不亚于一场豪赌,至少在小米雷军那里是。
2021年3月30日,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用塑料普通话缓缓道出:“小米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彼时,雷军把造车描述成“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甚至“愿意压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说这话时,眼含泪水、几近哽咽。
梦想和资本、商业一旦绑定,最初的追梦故事就有了戏剧般的转折。大厂造车,也纷纷走到了继续“追梦”还是“下车”的十字路口。
关键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23-08-30)大厂造车,梦醒时分
- (2023-08-30)限时优惠! iQOO Neo8 Pro到手价2968元
- (2023-08-30)科学家们检讨"雨伞科学"的弊端:研究人员需要走进雨中
- (2023-08-30)中报观察 | 拿地与并购 建发在行动
- (2023-08-30)赣锋锂业(01772)公布中期业绩 归母净利约58.5亿元 同比减少19.35%
- (2023-08-30)零零后要“整顿”驾校 是值得肯定的权利自为
- (2023-08-30)推动文化传承 太古地产赞助“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
- (2023-08-30)名创优品:2023财年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55.3%
- (2023-08-30)中航电子上半年净利润为10.24亿,同比增长25.3%
- (2023-08-30)赋能成长 蓄力前行
- (2023-08-30)水质专员康静伟和王嘉希:只为这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 (2023-08-30)防范台风“苏拉” 福建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 (2023-08-30)宣称“99%的中国人都缺钙”,叮咚买菜旗下物流公司被罚
- (2023-08-30)教育金保险怎么样 有什么购买注意事项
- (2023-08-30)民生证券:调高中化国际机构评级为“买入”
- (2023-08-30)徽商银行(03698.HK)中期净利润84.86亿元 同比增长15.69%
- (2023-08-30)董明珠自曝70岁没保养 “我天天数数字就是保养”!
- (2023-08-30)丧钟敲响!荷兰搅动战局,乌克兰接收秘密武器,俄大使警告要成真
- (2023-08-30)文物被盗,大英博物馆馆长引咎辞职
- (2023-08-30)共促两岸民众健康福祉 沪卫健委副主任罗蒙:期待“双城联动”开创更多医学合作
- (2023-08-30)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多家银行回应了
- (2023-08-30)上半年农业银行县域贷款增量突破万亿元
- (2023-08-30)芝加哥农产品期价29日下跌
- (2023-08-30)10日内超百家A股公司发布回购预案 数量密度明显提升
- (2023-08-30)沪指缺口能不能不被补掉?
- (2023-08-30)胆囊息肉能够自愈吗(胆囊息肉能自愈吗 怎么办)
- (2023-08-30)清风头条丨探索新思路新举措 塑医风筑清廉
- (2023-08-30)科技股“避风港效应”卷土重来!风暴正在路上?
- (2023-08-30)多地出台举措优化民间投资环境 专家建议加强民企融资端支持
- (2023-08-30)克里姆林宫称普京不会出席普里戈任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