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融 >

最资讯丨父亲否认回“OK”是同意为儿子担保!表情包屡成呈堂证供 千万别乱发

2023-06-26 20:26:53 来源:生活这一刻

评论

父亲否认回“OK”是同意为儿子担保

现在大家在网上聊天的时候,互相会发表情包。最近,江西法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内容是一名男子因为在微信上回了个“OK”的表情,结果成了被告,引起舆论关注。

事情还要从去年年底说起。刘某云和刘某伟是一对父子,儿子刘某伟向郭某某借了一笔钱。去年12月22日,郭某某就在微信上跟刘某云提到这事儿,要求刘某云成为其儿子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两天后也就是12月24日,刘某云回了一个“OK”的微信表情手势。但是后来刘某伟一直不还钱,郭某某一气之下,就把刘某云刘某伟父子俩一同告上了法院,要求他们承担本金159118.4元和利息7907.88元的还款责任,合起来有16万多。


(资料图)

法院审理过程中,刘某云就说了,我是过了两天才回复郭某某一个“OK”的表情,这不意味着我答应当儿子的债务担保人,所以这钱不该我来还。说白了,要钱找我儿子要,跟我没关系。

当地法院经审理认为,刘某云回复“OK”表情,表明他同意作为这笔债务的担保人,所以有义务在儿子刘某伟逾期未偿还借款时,承担借款偿还责任。最终,双方同意达成调解协议:父子俩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这起案件的审理经过在网上曝光后,引发了一众网友的热议。不少网友表示,看来表情不能随便乱发。还有人说,“我平时就喜欢回复‘OK’的表情,意思我收到看到对方消息了,以后还是改改吧。”

“OK”表情包表示同意?各地法院判决不一

近年来,有关“OK”表情的官司还真不少。今天我在裁判文书网搜索和表情符号相关的法律文书,发现有354篇,其中含有“OK”表情的法律文书有109篇,将近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原被告双方就“OK”表情总是有不同理解。

比如说,在江苏有这么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被告公司向原告公司购买无纺布,被告公司的经办人包某某,在收到原告公司费某某用微信发来的对账单后,回复了“OK”的表情符号。因为被告公司有欠款,原告将其告上法庭。

关于这个“OK”的意思,双方产生了分歧。原告认为“OK”是表示对方认同对账单的账目。但被告却不这么认为。一审中被告的辩护律师称,包某某发的“OK”表情符号“并非说是对这个对账单予以确认、没有异议,而是会去对该份对账单予以统计、核算。”包某某本人也解释称,“即使回复OK,我也要核实一下啊。”二审中该公司的辩护律师,还着重提到了一个细节,她说:对账单中的数字非常多,核对需要的时间很长,而包某某的回复几乎没有时间差,是在几秒钟或者一分钟内回复的,所以只是一个礼貌性的回复。

总之,在被告看来,“OK”仅表示我收到消息了。不过最终,法官认定包某某在收到对账单后回复“OK”表情是予以确认的意思,因为被告公司之后并没有就对账单向原告公司提出任何异议。

不过也有法院不认为“OK”含有认同的意思。比如广州中院在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中认为,表情符号是辅助表达心情、情感和想法的可视化图像,不能仅凭表情符号而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所以没有认定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是同意的意思。也就是说,“OK”也可以表示我知道了这件事儿,不一定代表就同意了,更多还是需要通过双方聊天的语境来判断意思。

有人因回复“棒”“合十”表情惹官司

很多人聊天时还会使用“棒”的表情符号,在乌鲁木齐有一起房屋合同纠纷案件就和这个符号有关。事情是这样的,吴某租住了刘某的房子,自行对卫生间中的马桶、浴霸和水龙头进行了维修,支付了260元的维修费。吴某在微信上跟房东刘某说:“我已经昨天全部弄好了,马桶、淋浴器、卫生间的水管,找了个五金店的人,花了260全部搞定”,对方回复了表情符号“棒”。吴某认为房东发来的“棒”,表示认同这笔维修费用,并会转给自己260块钱。房东刘某说自己没有明确表示同意。双方为此对簿公堂。最终,法官认定出租人回复“棒”的表情符号,并非同意承担费用的意思,驳回原告诉求。

那么“双手合十”的表情是否也能表示同意?今年3月,河南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微信公众号,公布了一起案件。一家汽车公司欠着一家汽车救援公司37000元的拖车费。去年4月8号,汽车公司在微信上发给对方一条信息,称要将37000元拖车费彻底结清,双方之前所有的协定全部作废,随后在微信进行了转账,并发给对方一个“握手”的表情,1个小时后,救援公司收下了转账,回了一个“双手合十”的表情。

但是后来,救援公司又发现7张价值11200元的单子没结清,而汽车公司认为之前已经说过彻底清账,这11200元是包含在37000元里的。双方协商无果,只能法庭相见。根据双方的聊天记录,法官认为救援公司发的“双手合十”的表情,表示赞同,即已经同意彻底清账,结合其它证据,法官认为救援公司已经知晓这笔款项全部结清,债务终止,判决驳回了原告救援公司的诉讼请求!

表情符号应有使用边界

通过梳理上述案件,我们发现,对表情符号含义的认定,要结合聊天记录上下文的综合意思表示,任何一个法院都不是单纯地看表情做出判断。眼下,表情符号变为“呈堂证供”的趋势,也给公众敲响了警钟。大家在进行涉及切身利益的网络对话中,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或者选择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另外,现在表情符号在各种平台使用如此广泛,有关表情符号的含义是不是可以出台统一标准,让网友们能够明确使用边界,把表情符号的使用更好地纳入法治轨道,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图文来源:人民日报、央视网、新京报、江西法院、周口中院、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裁判文书网等

关键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