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消费 >

《神秘的大佛》拍摄幕后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下)

2023-08-01 22:11:16 来源:白羽居士

评论

《神秘的大佛上映》后,被影评界认为是“打打闹闹”的东西,既无内涵,又无思想,难登大雅之堂的电影。 就连张华勋本人多年后也一直拒绝“武打片”的标签,他始终坚持认为《神秘的大佛》是一部悬疑片 。

武术,在80年代初期的国内并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和重视。早在70年代,李小龙的代表作《精武门》、《唐山大兄》早已蜚声海外。当时,红色浪潮刚刚褪去,武术一度被视为电影的禁区。 那么,《神秘的大佛》作为我国第一部武打片是如何拍出来的?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最早的武指


(相关资料图)

这部电影在创作之初,导演张华勋的设想是,如果武术打斗场面处理好了,不仅能够丰富影片的内容,还能够深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使影片更富有民族特色。

对于武打片怎么拍,张华勋心里是没底的。 毕竟,国内拍摄武术电影是第一次,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彼时,港台地区的武打片在内地很难看到,已经职业化的武术指导、武打替身之类更是闻所未闻。

没办法,北影厂只能向国家体委借人。

前文曾经讲过,北京电影制片厂曾经为《神秘的大佛》召开过一个剧本讨论会。在会议上,领导果断支持拍摄,并且提出:武打问题可以请教练和顾问帮助,希望导演在分镜头时予以调整和解决。

很快,国家体委派来了几位教练,一位是武术处的处长成传锐,另一位是全国武术全能冠军、擅长猴拳的王金宝。

据电影中扮演海能法师的演员管宗祥(导演管虎的父亲)回忆:当年我53岁,到了乐山之后仅仅休息两天,演员们就开始练习武术,连我也不例外。

于是,在乐山市体委的练功房里,每天都能看到演员们认真练习的身影。就连开拍之前和拍摄间隙,也要将主要演员集中起来“练功”。

如果按照现在的职业进行对标,这几位教练应该是国内最早的武打指导。

二、最早的武打指导

导演张华勋在文章中回忆,拍摄《神秘的大佛》时,在武术设计与武器设计上都是花了心思的。

在电影中,梦石匠在梅花桩上举石锁,沙舵爷的绝技打钢珠, 梦捷的大招甩绳鞭都是结合剧情展开。每个人的武器和武技都带有自身的性格特点,花样不一。

像翁剑鸣与郑翰都属于现实性较强的, 他们在悬崖边得追逐厮打基本都是贴身搏击,短刃偷袭的现代搏击方式。

两个怪面人在禅房内外和墓穴前的打斗则是以弹跳、飞奔的方式进行,不但展示了传统武术中的“轻功”,也符合怪面人隐藏身份,一击即中,即刻远遁的特点。

梦捷与沙舵爷的武器都都非常符合他们的身份和自身特点,梦捷使用的是长鞭, 片中郑翰袭击司徒俊时,梦捷甩出长鞭打掉他的武器,符合她多次暗中帮助司徒俊的人设。

沙舵爷的武器是钢珠,更加符合他喜欢隐藏幕后,远程攻击的特点。

在结尾的大战中,梦捷用沙舵爷的钢柱扔了回去,将其杀死。翁剑鸣也用短刃结果了郑翰,带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寓意。

特别是为小和尚单独创作的“佛珠鞭”,既符合他的身份,也有了禅武合一的色彩 。独特的武术设计,既营造出跌宕起伏、疑云密布的气氛,又能够凭借打斗动作来强化紧张程度,可谓一举两得。

在武术动作的设计上,有徒手的,也有器械的;有古典套路的,也有现代擒拿的;基本都是实实在在的武术动作,而不是后来飞檐走壁,闪转腾挪,一出手就是爆炸一大片的假场面。

三、最早的武替

有意思的是《神秘的大佛》,在无意中还创造了第一部“武打替身”的历史。据1980年9月7日《北京日报》曾经出现过一篇《夜战凌云山——〈神秘的大佛〉拍摄散记》,为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拍摄盛况。

拍摄时正值盛夏,在凌云山的大佛一侧,剧组准备拍“寺前夜战”。消息传开,许多群众翻山越岭前来观看,围得密密麻麻。拍摄时:只见沙舵爷两手紧握钢弹,向梦婕打过来;梦婕敏捷地一闪身,伸手把钢弹接住,迅即打了回去,不偏不倚,正中沙舵爷的脑袋,打得他鲜血直流,挣扎哀叫,歪歪趔趔地倒在血泊之中。

这段文字选自报道没有透露的是,沙舵爷中钢弹倒地而亡的镜头中,扮演梦婕的并非刘晓庆,而是导演张华勋。

按照剧本,梦婕掷出的钢弹正好命中沙舵爷的额头,沙舵爷流血倒地而亡。当时还没有电脑特效、动画三维之类作为辅助,镜头拍得真不真,关键要看梦婕扔的准不准。

实拍前,刘晓庆试了几次,感觉还不错。到了实拍那天,现场围满了群众,都想看怎么把沙舵爷打死。 看过这部电影的都知道,梦捷跟沙舵爷交手时,她的软鞭被沙舵爷用“内力”崩断。 由于男女力量悬殊,在两人近身搏斗时梦捷很快被沙舵爷击败。

最后,梦捷趁沙舵爷不注意,地上散落的钢珠将其击杀。

结果刘晓庆用力过猛,“钢弹”跑偏了,擦着沙舵爷的耳边飞了出去,只能重来。拍了大约半小时,没有一次能扔中的。 考虑到胶片紧张,饰演沙舵爷的葛存壮提议,导演打得准,干脆让导演来吧,“反正是个背影,穿上梦婕的衣服,也不会穿帮。

于是,导演张华勋换上了女主的衣服,戴上头套。开拍后,导演一发“钢珠”准确地命中沙舵爷的额头。 葛存壮饰演的沙舵爷浑身一颤,睁大双眼,慢慢转身,挤压腰部的气囊,血浆沿着藏在袖子中的橡胶管,从头发上涌出 。

沙舵爷终于伏诛,拍摄终于完成,围观的群众热烈鼓掌。如 果我们在电脑上按下暂停键就会“惊喜”的发现,那颗钢珠呈灰白色,很明显是一颗橡胶弹球。

作为第一部武术电影,后期剪辑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电影中最恐怖的莫过于“怪面人”,为了让他们施展出“飞刀夺命”的绝技,后期人员也是挠破了头皮。

最初拍的飞刀直来直去,不仅飞的慢,而且飞的假,据剪辑师傅正义回忆,他建议先用倒拍的方式录制,再将飞刀的播放速度加快,最后再配合镜头交叉剪辑。 飞刀的速度上去了,效果也上去了。

白羽点评:《神秘的大佛》上映后,遭到了报纸上各种各样的口诛笔伐,甚至有专家“批判为艺术上的堕落”。在八十年代初期,基本都是电影界的精英阶层把持话语权,操控舆情的时代。 两年后,张华勋调整心态重新拍摄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打动作电影《武林志》。 从当时评论者的溢美之词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精英阶层对于港台武侠动作片抱有的警惕和抵触。张华勋有些心灰意冷, 就连金庸先生几次三番邀请他参与《书剑恩仇录》的拍摄,都被婉言拒绝。 由此可见,在当时创作者们所努力、效仿的对象港台武侠片成了祸根。

关键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