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前沿热点:「一年100亿人次点击」背后的故事

2023-05-28 03:23:58 来源:新莓daybreak

评论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新技术扑面而来的当下,再把互联网仅仅视作公益的一种传播和捐款途径,是远远不够的。”

撰文|李欢

编辑|翟文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互联网对消费、出行、住房甚至医疗等千行百业,渗透影响十几二十年之后,才跟一个领域发生连接。那就是公益。

公益组织、官方和民间协会、社会企业以及每个对公益事业有热情的普通人,很长时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公益的内涵是什么。

最初,腾讯的理解是,借助互联网触达更多用户,更多人可以用一种更有效、更低门槛、更多元的方式参与公益。这也是99公益日的由来,也是大多数科技平台的思考路径。

互联网公益峰会公布过一些数据:过去三年,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和参与互联网公益,2022年,互联网募集善款接近百亿元规模。

也就是说,互联网让人人公益成为可能。募集款项也是大部分中小公益组织面临的基本生存难题。

但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新技术扑面而来的当下,再把互联网仅仅视作一种传播和捐款途径,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对于目前近90多万家的社会组织而言,不论是对外的筹款、传播、信息公开,还是对内的志愿者管理、项目管理,甚至很多公益项目本身,都越来越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完成。

但相当比例的公益组织规模仅在十人以内,没有技术人才储备,无法独立完成数字化工作。在对社会实施公益援助的时候,这些公益组织本身也需要公益力量的关注。

这是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擅长的领域,也是他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自然延伸。

一、数字化之难

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那里常年活跃着巡护员从事野生动物的巡护、监测和纪录工作。

一部手机,一个纸质笔记本,一支笔,几乎就是他们日常的生产工具。

巡护员在保护地巡护过程中,如果发现野生动物的身影,拍照留存,分享到团队的微信群;时间地点等一些重要信息,就手录在本子上。每个月,巡护员把当月记录的信息上交给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魏行智,他负责把数据敲进Excel表。

假如月初巡护员记录发现了一样珍贵物种,一个月后才能被记录上报。更不用说,那些红外相机留下的超百万兆规模的影像资料,收集整理这些数据消耗的时间和人力,就是巨大的成本。这还没算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量。

他们迫切需要技术手段,优化这项工作的流程,提高发现记录保护野生动物的效率。

魏行智告诉新莓daybreak,「数字化的需求,其实困扰我们好多年,一直在琢磨这个事。之前也谈过解决方案,成本太高,可行性比较低。」

西安市光源助学公益慈善中心也遇到类似的困惑,他们是一家针对16至18岁儿童青少年性教育工作的公益机构。让更多孩子懂得保护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建立互相尊重的社会关系,这是他们的愿景。

他们遇到的难题是,合同文书管理。理事长张耀华分享,每年他们都签订大量协议,时间流程漫长,每个合作伙伴都要挨个沟通、打印、审批、盖章,等对方都签订结束,寄回合同,再扫描存档,才算结束。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个过程必须严谨,一份文件都不能丢失,否则影响整个公益项目的效率。

这些只是公益组织日常运转遇到困境的冰山一角。一些在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中的小问题,却成了困扰中小型公益组织的大问题。比如大量合作伙伴如何管理,同事离职交接。

这些问题消耗机构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影响着机构的运作效率。更进一步来说,这些数字化难题阻碍着公益组织内部健康良性的自循环。

究其核心原因,在于大部分公益机构主要解决生存问题,比如筹款,传播,预算有限,无力承担这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费用。

灵析联合创始人郭润苗在接受新莓daybreak采访时无奈地说,很多中小公益机构都很喜欢灵析的月捐管理工具,因为月捐对于他们的可持续筹款是极大的帮助。「但就是在信息化上没有预算」。

因此,灵析也联合机构发起了相关运营活动,把部分产品费用作为非限定资金捐赠回部分机构,希望能够解决机构的资金问题,同时也敦促机构把产品用起来用好。

这也涉及到公益组织的数字化意识。工具投入其实可以更大程度提高他们的产出。

现在的问题是,灵析这样的有效工具太少了。大多数情况是,即便机构预算充裕,市场未必有符合他们需求的数字化工具。

公益组织的这些数字化困境真的无解吗?对于擅长技术解决问题的互联网平台而言,这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需求和解决如何匹配,他们彼此怎样能顺利找到对方。

二、通用产品解决基础问题

公益最基础的实践是付出金钱和时间,这也是腾讯和其他公司从事公益的起点。但过去腾讯一直在思考,公益应该不仅仅于此,作为一家科技企业,一定还有更广泛的实践空间。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军说,「十年前,我们对互联网公益的理解,是触达更多用户,让更多人以更有效、更低门槛、更多元的方式参与公益,这是我们最大的价值。99公益日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的,的确起到很大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在技术和数字化层面可以帮助更多公益组织。」

2020年,腾讯提出「技术公益」。腾讯技术公益发起人陈妍解释缘起时说,「这是组织起社会专业志愿者,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开展方式。」

过去三年,技术公益已经成为公益领域的热点话题。陈妍判断,这也会是未来的公益趋势,它包含的领域和内容很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社会价值的创造。

难点在于,技术的范畴如此广泛,几十万公益组织的需求又如此分散,从哪里切入?腾讯是希望通用工具尽可能满足最广泛的需求。

田野调查也许能给出一定的方向。《2023年公益组织数字化洞察报告》对国内1200多家不同规模的公益组织进行了调研,75%的组织是全职人员在10人以下,一半公益组织年度总收入金额在50万元以下。而超过90%的受访组织,希望在工作场景中获得数字化服务和工具支持。这些组织的一个刚性基础需求是,志愿者。

所以腾讯技术公益最先推出的一个平台产品工具就是「公益志愿者平台」。在此,公益组织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布项目,招募志愿者,是专业的人与专业的事之间的一个双向奔赴。这是腾讯社会化整合资源的第一步。

但这还不够。

技术公益的三年是疫情笼罩的三年,也是公益组织启动数字化进程的重要触发点,他们迫切希望借助工具实现降本增效。

陈妍说,很多公益组织是一分钱要去掰开两半花,能够线上协作、办公,提高效率的在线服务产品,成了大家的首选。

这恰好是腾讯的长处。那些已经拥有良好用户基础的通用产品,比如腾讯云资源、腾讯文档/会议/问卷、腾讯电子签、企业微信等,腾讯免费赠送给公益组织使用,这已经能覆盖他们绝大多数的基础工作需求。

你我伙伴是从2022年开始申请腾讯技术公益的数字工具箱,他们用腾讯电子签解决合同管理的问题,用企业微信管理合作伙伴,用腾讯会议和视频号分别完成志愿者培训和传播。这些工具已经能解决他们的核心需求。

这为公益组织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从日常办公交流,到考勤、财务报销,都逐渐渗入公益组织的行政化工作当中。内蒙某综合志愿服务类公益组织反馈,「沟通更方便快捷,行政审批步骤也更省时间。」

腾讯的数字工具箱解决了公益组织数字化「入门上路」的问题。但也不是终点。

三、公益不是零和游戏

恩派公益可能是最清楚国内公益组织的数字化进展和困境的一个机构。公益组织通常没有技术人员可以消化科技捐赠的工具,他们是中间沟通和连接的角色。

2015年,恩派成为了TechSoup(科技浓汤)在中国的唯一在地合作伙伴。科技浓汤是一家全球性质的为公益组织提供技术捐赠的非营利机构。此外,他们还帮助微软在中国做技术捐赠的推广和运营。这次,恩派也是腾讯技术公益行业数字化服务专区的合作伙伴。

恩派公益技术负责人刘永亮在接受新莓daybreak采访时,将公益组织的数字化进程梳理为几个阶段:

最初是借助互联网用于筹款和传播,大部分公益组织还处在生存阶段,这是他们的刚需。

当他们有一定的资金,机构发展趋于稳定之后,管理者开始有一个重要诉求,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机构的项目、财务管理更加合规,满足信息公开和审计的要求。这时候会特别关注一些偏项目和业务管理类的系统。

再进一步,就是一定规模和体量的公益组织全面的数字化考虑。除对项目、财务管理要求外,人事、行政管理,在线协作、移动办公,包括对未来战略发展的筹划都会倚重信息系统来完成。

除此之外,还有类似对月捐这样的公益垂直类工具的需求,维护跟捐赠人的关系,这也是灵析能快速崛起,积累一定付费用户的原因。

不论从哪个维度观察,公益机构的数字化都是一个复杂、多元的问题。尤其进入更多细分场景的深水区,不同规模的公益组织,面临个性化的数字化需求。

公益不是零和游戏,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生态力量的加入,让解决公益机构的数字化困境有了新的解法。

2023年5月,腾讯技术公益数字工具箱联合恩派公益,筹建集合优秀公益垂类SaaS产品的行业数字化服务专区,为公益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更具公益项目场景的数字服务。首批合作伙伴包括,有益云、灵析、金数据、正道等SaaS服务商。

以灵析为例,此次共有三个产品与腾讯技术公益数字工具箱展开合作:灵析标准版、灵析非公募月捐、灵析捐赠证书。

郭润苗说,工具箱里腾讯提供的资源和产品是为了解决行业信息化的共性需求,灵析则是专注于公益领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的问题。

这恰好是非常理想的互补与合作。陈妍很明确,「腾讯的技术公益不会只关注在某一些领域,而是希望能够营造一个技术公益的大生态。所有的角色都能在技术公益的平台上发挥价值,并且通过技术寻求一些新的突破或变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开放心态,腾讯于2021年提出了技术公益创投计划,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更看重使用技术创新来解决社会问题,为这些初创项目提供生长的养料和技术连接。

截至目前,创投计划已经发起了两期招募,截至2023年2月20日共收到353份项目申报书,经过严格评审最终产生48个拟资助项目并进入公示期,其中29个实干组项目,19个创想组项目。

魏行智所在的纳西族自治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就入选了第二期,他告诉我们,70%的资金将用在技术方面,包括采集设备,持续的开发,以及培训村民、游客能够使用系统参与,让所有人都成为巡护员。

而具体到技术层面,原始森林往往没有信号,他们需要离线处理功能,前端采集数据、中心分类汇总,甚至下一步利用AI的技术能够自动识别一些物种,这些智慧化的设想都依赖与腾讯的后续的开发合作。

采访中,当被问及腾讯对公益项目的KPI考核问题,张军说,「公益对于腾讯来说,一直是不设限的,但是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增效的期望是有期待的。」

而且他说,腾讯从来不是关起门来做公益,所有人参与进来,形成更好的生态,各方角色在体系中顺利运转,效率提升,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这是所有人的目标和追求。

这正是腾讯全面推进「科技向善」的题中之义,也是联合各方共创社会价值的一个注脚。

关键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