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 >

革命之路:从小镇青年到民国“开国元勋”

2023-09-09 13:26:42 来源:潇湘晨报

评论

津市市翊武中学。

岳麓山上的蒋翊武墓。图/记者钱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常德一中校内的蒋翊武半身像。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

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蒋翊武牺牲处修建纪念碑,亲自撰写碑文,由胡汉民作记。 组图/蒋翊武研究资料汇编岳麓书社

蒋翊武短暂的一生,是一个小镇青年的“革命之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激荡着民族和个人的命运。蒋翊武生逢其时,让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出无尽的华彩。他的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的历史责任感,又有现代革命者深厚的民权思想,自青年时代起,他就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从此一生为革命奔波。这样的一生,虽短暂,却永恒。

撰文/常立军

澧县

做出一生的坚定选择

澧县是个丰饶的地方。这个湖南最大的平原,从不曾亏待勤劳的人们。蒋家人靠着在县城里经营豆腐坊,过着基本温饱的生活。澧县老二街的“蒋兴发号”,就是他们家的微薄产业。

百年历史沧桑,如今这些地方都已不是当年的模样,然而县城中却随处可见和蒋翊武有关的地理信息:翊武影院、翊武大道、翊武广场、翊武公园以及蒋翊武雕塑。蒋翊武是澧县人的骄傲。其实,不止澧县,旁边的津市也享受着同样的荣光。蒋翊武生前与好友刘复基过洞庭湖时,曾发誓革命成功后要在津市渡口镇的东山上建一所学校。这就是今日津市翊武中学的由来。

蒋家原是城北蒋家庙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靠着自己的勤劳忠厚,继承了打工老板的产业,完成了这个家庭的城市化进程。然而时代的洪流不曾遗忘任何一个地方。长大成人后的蒋翊武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就是:读新学还是读旧学。几乎没有人能猜到,中国科举制度即将寿终正寝。

这是祖辈们从不曾面对的选择。然而蒋翊武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没有纠结。“奴隶功名,要它何用?”这句话已经充分标明了他坚决的态度。澧县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尊重读书人。虽然蒋翊武的行为在乡人眼中过于“特立独行”,但身为当地学霸的他,享有着大多数不曾有的社会宽容度。蒋翊武在澧县,不但成功进入新学堂,并且还娶妻生女,完成了诸多人生大事。妻子唐芝兰虽然认字不多,却贤淑懂事,俩人感情甚佳。

和很多与故乡社会决裂的革命者不同,参加革命后的蒋翊武依然数次回过故乡。除了1912年那次,算是“荣归故里”之外,大多都是在革命形势极为不明确的时间回乡暂避。其间最痛苦的回乡经历,是1907年结发妻子唐芝兰的病逝。

常德

建立了广泛的革命朋友圈

每往前走一步,蒋翊武的世界就变得更为广阔。

1903年,蒋翊武以澧州高等小学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常德的玛瑙巷,地名由来据说是和藩王府有关,是今天常德一中所在地,当年,这里是赫赫有名的西路公立师范。

西路公立师范是湘西北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

1902年,常德知府朱其懿和被罢官在家的维新人士熊希龄,在常德城内北门玛瑙巷创办湖南西路公立师范讲习所,第二年改为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简称西路师范。从此这里便成为了湘西北的新学旗帜。

常德一中是个奇妙的地方。这里曾是明代荣藩盘踞135年之久的王府,却又在清末成为了沅澧流域最为先进的西路师范所在地。今天的常德一中内,有荣定王时期栽种的古银杏树,藩王府的建筑构件散落在校园的草丛中,而在学校进门最显眼处,则是重新仿造的西路师范校门。西路师范,是一中永远的荣耀。同样,蒋翊武也是。校园的名人榜里,蒋翊武的半身像赫然在列,他的旁边则是林伯渠、宋教仁、翦伯赞、滕代远诸多校友的塑像,西路师范为近代革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新学堂建立在王府废墟之上,也许是一种巧合,但在旧世界上构建新秩序,却是当时任何求学者都要面对的现实。

在常德,蒋翊武开始真正接触革命者。沅江边的笔架山遗址,据说是当年蒋翊武与宋教仁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两个人相见恨晚。宋教仁只比蒋翊武大两岁,但已是老革命战士。其后多年,宋教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蒋翊武的革命道路。

在常德,蒋翊武也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

1904年秋,黄兴策划长沙起义,宋教仁负责西路(常德)事务,蒋翊武鼎力协助宋教仁在常德集结力量,以谋响应。1月,华兴会起义事泄,黄兴、宋教仁流亡日本,蒋翊武、黄贞元被学校开除。这次挫折,也让蒋翊武从一心求学逐步转向投身革命。

蒋翊武在常德建立了广泛的革命朋友圈:刘复基、覃振、宋教仁、林伯渠、黄贞元、梅景鸿……常德早期革命群体基本形成。

上海

加入同盟会

革命之路,充满坎坷。

在重大的挫败面前,有人义愤填膺,慨然赴死,有人动心忍性,继续前行。蒋翊武来上海的目的本是与好友刘复基一起在此东渡日本求学,却不料大病一场,无法成行。等到病好,却等来了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严厉禁止中国留学生进行革命活动的消息,同盟会会员陈天华悲愤蹈海,大批留学生归国。刘复基也回来了。

赴日留学计划的失败,让蒋翊武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但随之中国公学的创立,又燃起了他的希望。可惜中国公学创办之路极为艰辛,处处掣肘,新化人姚宏业抑郁之下,跳黄浦江自尽,后与陈天华合葬于长沙岳麓山。

此时的清政府,愈发腐败不堪。求学无门,革命之火在蒋翊武的心头重新燃起。在上海,蒋翊武加入了同盟会,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武汉

成为“武昌首义第一人”

武汉成就了蒋翊武人生巅峰时刻。1909年10月底,蒋翊武和刘复基同赴武汉,并化名蒋伯夔,经老同学黄贞元的介绍在天门投入第41标3营左队,从此进入新军系统,真正打入了敌人内部。武昌首义的成功,首先就要归功于蒋翊武在混乱的晚清革命乱局中,找到了一个真正可行的起义模式——从军队寻找革命成功的密码。

蒋翊武在新军中表现优异,很快取得了上下各级的信任,并成功加入了群治学社,先后改组为振武学社和文学社。听起来名字毫无威胁性的文学社在新军中迅速壮大,并在武昌起义中成为一支主导力量。1910年,千载难逢的机遇终于到来。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清廷调动武昌新军前往四川镇压起义。蒋翊武在即将被调动至岳州(今岳阳)之际,促成与孙武的共进社的合并,壮大了革命力量。

蒋翊武在岳阳度过了人生中极为焦虑的时段。在清廷的警觉和干扰下,武昌起义的计划被一再推迟。在岳阳,蒋翊武在请假未果的情况下,决定强行离队前往武昌,做出孤注一掷,再无回头路的重大选择。

小朝街85号,是当年蒋翊武起义的指挥部。可惜10月9日,起义方案被清军知晓,起义指挥部被包围,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等人被捕。10月10日凌晨,蒋翊武从警察局后花园逃脱。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英勇就义。作为从小到大、情同手足的好友,刘复基的牺牲,让蒋翊武尤为悲痛。蒋翊武逃脱后,迅速从水路前往安陆避险。是夜,云深水急,浩荡的长江让乘船离开武昌的蒋翊武倍感迷茫。

当晚,各路起义军按照他事先的安排,一举攻占湖广总督衙门,控制了武昌城。清廷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摧毁了起义军指挥部后,起义居然还能继续进行并取得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的胜利,与蒋翊武在新军中创立了士兵代表制度是分不开的。士兵代表制度由士兵代表负责新军的联络和发动,保证了革命团体的组织严密性和战斗力,在后来的武昌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群龙无首的危急时刻,革命党人根据蒋翊武下达的起义命令,自觉推动了武昌起义的成功爆发,历史研究者因此称蒋翊武为“武昌首义第一人”。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惊恐万状,启用袁世凯,调用最精锐的北洋六镇七八万人前往镇压。11日,得到起义消息的蒋翊武迅速赶往武汉,临危受命,毅然出任湖北革命军护理总司令。蒋翊武运筹帷幄,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胜利成果。虽然汉口、汉阳先后失守,但为其他省份的响应赢得了宝贵时间。如果没有蒋翊武,武昌首义的胜利果实将不保,全国的革命形势也将急转直下。

北京/长沙

“打响二次革命第一枪”

蒋翊武的北京之旅,是与袁世凯“掰手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开始拉拢蒋翊武。1912年7月,蒋翊武第一次赴京,袁世凯授予他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的职位。然而不久后,他就离京回到了武汉,组建国民党汉口交通部。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随之爆发。6月,蒋翊武以汉口交通部长名义,组织“改进团”,在湖北发动反袁倒黎的武装暴动,研究者称其打响了“二次革命”第一枪。暴动失败后,蒋翊武又转战湖南推动反袁斗争。湖南宣布独立,蒋翊武被任命为鄂豫招抚使,派往岳阳布置军队,欲取荆襄,捣武汉,进窥河南。然而,湖南的谭延闿消极反袁,“二次革命”接连受挫,蒋翊武被迫离开长沙,前往广西,准备策动桂军反袁,不幸被抓,9月9日,在桂林英勇就义。

长沙是湖南的省城,但蒋翊武来长的次数似乎并不太多。1906年的秋天,蒋翊武曾在长沙的水陆洲上,以同盟会会员的身份参与策划过萍浏醴起义。

九月的长沙,微有秋意。当年的水陆洲,已是今天热闹非凡的橘子洲景区。橘子洲头,湘江烟水茫茫。江水流不尽,百年英雄血,令人无限缅怀。

蒋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为何被低估了?

——对话湖南作家徐志频

潇湘晨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革命,辛亥革命与众不同的意义在哪里?

徐志频:辛亥革命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传统革命的地方在于,它既是对旧制度的终结告别,同时又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革新的先声。其对旧制度的告别表现在,这不再是从秦到清的传统改朝换代,而是用崭新的共和制度取代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其开启现代的文化革新又在于,数千年的传统贵族等级文化,逐渐开始向现代的平民文化转型、过渡。

潇湘晨报:蒋翊武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应如何评价?

徐志频:如果说,“武昌首义”是决定辛亥革命的关键事件,蒋翊武无疑是决定“武昌首义”的关键人物。

潇湘晨报:为什么蒋翊武发挥了如此关键的作用,他在革命史中的地位看起来反而并不突出呢?

徐志频:时至今日,功业如此卓著的蒋翊武,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光。蒋翊武和他所领导的文学社,在武昌首义中的地位,经常被淡化,其中原因很复杂。文学社成员革命中牺牲惨烈,革命后又被旧势力打压,长期没有话语权;国民党主政时代,部分民国史学家奉同盟会为正统,也鲜有提及文学社和蒋翊武的功勋;种种原因,都在加剧着记忆的退化,以至于今天的很多人,提到蒋翊武,只知是革命功勋,却不知这功勋究竟指的是什么。

整理/常立军

责编:姚懿轩

一审:胡泽汇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潇湘晨报

关键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