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消息!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
2023-06-24 12:59:37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记者就“水稻上山”等问题采访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
(相关资料图)
问: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引起网民热议,很多人不理解,质疑山上种水稻不切实际,产量也不可能那么高,能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答:朱有勇院士所说的“水稻上山”,实际上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就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像种玉米一样种水稻,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为“水稻上山”。这些田本来就有,不存在网民质疑的开山造田、毁林造田等情况,也不会破坏生态。当然,这个栽培模式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
朱有勇院士在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蹲点扶贫期间,发现当地农民喜欢吃大米,但当地多为旱地,主要种玉米,水稻不能自给。为解决这一问题,朱有勇院士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项技术的两个难点:一个是筛选出适宜旱种的“滇禾优615”等品种,解决水稻旱地分蘖难题,实现在旱地条件下的水稻与水田一样分蘖旺盛;另一个是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2022年,这项技术推广了53.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350—400公斤,比山下水田低100公斤左右,但比种玉米产量高、效益好。朱有勇院士介绍的亩产788公斤,是0.52亩小面积上多施了一次肥、多浇了两次水的条件下取得的,是专家攻关田产量,不是农户大田产量。这种小面积攻关对探索本地区水稻旱种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为筛选品种、集成技术探索了出路,对完善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问:大家一般觉得水稻是种在平原上的,其实我们基层采访的时候,也看过很多山上的稻田,请问比例有多大?产量怎么样?
答:稻谷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稻米消费量占口粮的60%。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种植,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左右。稻田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平原稻田、丘陵稻田和山地稻田。正如你所说,大部分水稻种在平原地区,平原稻田约占我国稻田面积的近60%,丘陵稻田占25%左右,山地稻田约占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贵州、云南两省面积最大,占四成以上。这也是我们国家资源条件决定的,为了保障口粮,历史上很多丘陵山地能种的都种上了。比如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就是立足当地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据我们调查,山地水稻的产量一般比平原和丘陵地区要低一些,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比平原地区低近200公斤,比丘陵地区低100公斤左右,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山地有效积温和光照时间偏少,对水稻品种要求高,一旦选用不当就会导致生育期缩短,结实率和产量下降;山地稻田地形起伏大,土层偏薄、地力偏差,农田水利、机耕路等设施发展滞后,抗灾能力弱,容易受旱涝灾害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比较大。这也是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要通过选育适宜品种、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山地水稻单产水平。
问:有网民质疑在丘陵山区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破坏生态,费钱费力还不讨好,请问你们怎么看?实际情况如何?
答: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国土“三调”显示,全国位于6°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
国家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水资源、气象条件等,不同条件有不同的建设要求和标准,像雨水多的地方要采取建护坡、田坎等农田防护措施,避免产生塌方和泥石流。建设选址要合理,禁止在25°以上坡地、生态红线区域内建设高标准农田,特别是不得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名,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垦山、开荒。
网上流传一些在山体上修建梯田的图片、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联,经核实,多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传最多的一张图片实际上是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场景,还有农田被暴雨冲毁的图片,也与在山上种水稻无关。在汛期农田被冲毁往年也有,我们每年都对农业防汛排涝作出部署安排,指导受灾地区及时修复水毁农田,恢复农业生产,能抢一亩是一亩,能抢一季是一季。
问:您刚才提到“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但网上把两者联系起来的说法不少,反映一些地方有“毁林造田”的情况。国家在这方面有什么政策规定?
答: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们也关注到了。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首先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保护耕地的制度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出现违规利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行为,比如绿化造林、挖湖造景、挖塘养鱼、种植苗木草皮等,必须要整改复耕。但在整改过程中,要区分情况、分类处置,不能简单化、“一刀切”。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作物生长规律,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成林期、鱼塘处于收获季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要合理把握耕地恢复节奏,留足留够过渡期,给农户和经营主体合理准备时间。
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地方在整改复耕中涉及退出林地转为耕地。这些“林”,不是以前“退耕还林”中为保护生态造的“林”,而是近年来超计划、超政策、超要求,违规在耕地上建的“林”。对这些林地整改复耕,不是“毁林造田”,更不是网民所谓的“退林还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房宁 韩浈浈
监制:高雅 编辑:邓荟雯
关键词: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23-06-24)世界消息!全国农技中心、耕地质量中心负责人就“水稻上山”等问题答记者问
- (2023-06-24)天天实时:晋城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新进展!
- (2023-06-24)华鼎控股现金管理产品全部赎回|天天新消息
- (2023-06-24)学生用,送男孩子什么礼物比较好?教你如何使用Microsoft Word 2007制作剪贴簿,省时省力,轻松实现送礼好选择!
- (2023-06-24)每日快播:旅行好帮手 倍思迷你旅行插线板开售:27元/个
- (2023-06-24)让传统节日绽放时代新韵(今日谈)
- (2023-06-24)9.1万/平起,前海又一新盘入市,启动登记!一湾臻邸推645套
- (2023-06-24)宇宙尽头还是地产?
- (2023-06-24)天天头条:绿城的长沙大败局
- (2023-06-24)全球微头条丨外资企业看好中国 持续增资扩产
- (2023-06-24)【焦点热闻】房贷降息:算算你能省多少钱?2023年还会再降吗?
- (2023-06-24)高温已上线,津鲁9时气温已超35℃,北京观象台29.9℃ 天天聚看点
- (2023-06-24)印尼雅万高铁联调联试时速达到350公里
- (2023-06-24)今日精选:阿凡达剧情简介_阿凡达剧情介绍
- (2023-06-24)天天快消息!群体关系_关于群体关系介绍
- (2023-06-24)7天之后,四大生肖财运起大浪,接财迎福,逆转生活现状
- (2023-06-24)【天天时快讯】爱国节!品味粽香端午 传承家国情怀
- (2023-06-24)天天热头条丨日本强推核污染水排海 日本民众:不应做危害子孙后代的事
- (2023-06-24)dlan是什么意思中文_dlan是什么
- (2023-06-24)南宁中考24日开考 请考生掌握考试时间按时赴考
- (2023-06-24)爱国节!品味粽香端午 传承家国情怀-当前视讯
- (2023-06-24)全球最新:景区活用科技 打造多元体验
- (2023-06-24)前妻最新发声再曝猛料:李梦知三当三还劈腿 张隆也是第三者 世界快播报
- (2023-06-24)数字化研发设备有哪些_完美数有哪些数字_焦点讯息
- (2023-06-24)警惕!这9种食物让人越吃越笨、大脑早衰,有人天天吃
- (2023-06-24)外媒:乌克兰称研制出航程1000公里无人机
- (2023-06-24)收藏!高考查分报志愿时间表
- (2023-06-24)曾吕利新左卫门(关于曾吕利新左卫门介绍)-环球热头条
- (2023-06-24)银河系81亿像素图片_银河系81亿像素全景图下载_全球热门
- (2023-06-24)票房过亿算好吗_票房过亿就能赚钱了吗